小辈与长辈同住,遭到管束真是见怪不怪。

就像综艺《婚前21天》里的何雯娜和婆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与父母同住的家庭情况,矛盾更是天天都有。享受父母关怀照顾的同时,我们也抗拒其过分掌控自己的私人空间,如何维持其中的平衡,值得我们思考。

我不恋家,也许是因为一直待在父母身边。习惯于听从父母让他们打点一切,心安理得地做着“温室花朵”。

进入大学之后,周围慢慢发生了变化。羡慕同龄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处理问题忠于自我的决断力,日渐觉醒的自我意识让我决定,不能老是躺在“家”这个温床。

懂得多了,矛盾也就多了,我开始不唯父母独尊。烦恼父母对晚归的过问,嘲笑他们没有潮流的思想。对于回家这件事,我变得越来越不珍惜。

工作之后,忙于加班、应酬、朋友饭局,我们的交流再度减少。每每回家时,寒暄两句就要进房,“不愿被管束”的思想已经深根蒂固,家好像成了一个招待宾客的地方。

这天拟好方案,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开门见客厅的灯还亮着,爸妈正端坐在沙发上,我感觉到大事不妙。

“你怎么不明天才回家?”他暗讽了我一句。

“都多大了,还要管几时回家?”

“在家就要有家里的规矩。”

被长辈的姿态压了一头,大概是所有小年轻最难接受的事。

“我就是以前太规矩了,才被你们管东管西!”

……

争吵逐渐升级,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躲进房间里,万般委屈难下心头,直到妈妈敲开了门。

“你爸也是关心你。”

“他就是不准我有自己的生活!”

“你都这么大了,他哪管得住你。”

“晚回家也不打个电话,你一个女孩子,月黑风高的在外面不安全,为人父母的能不担心吗?他也是关心则乱,平时爸爸太操劳,语气激烈了点。”

……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若有所思起来。一直以来,爸爸都在为我做最好的决定。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他做兼职领一家人住上大房子。为了选个好的专业,他连着去了几次宣讲中心。我生病的时候,是他早起晚归一趟趟地跑,连出差都要在行囊里补上自己亲手做的下饭菜。

都说父爱如山,也许撑起整个家庭耗费了太多精力,父亲已经无法顾及这些细枝末节,时刻用温柔包裹女儿的小情绪。我却自以为是,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

一时间不禁有些愧疚,刚才强烈的指责泄去了大半。是我做错了吗?我的不体谅,将父亲的关心敌对成管束。激进地想选择与以前不同的生活,殊不知任何改变都是点滴汇聚,而不是一蹴而就。我开始思考,这次是不是有些过火了。

一边为自己委屈,一边又为刚才顶撞父亲的自责。思绪凌乱,找不到打破的端口。复杂的情绪交织着,我只想逃避。

闭上双眼,我的脑海里还像放电影般重现,无法入睡的我跑去客厅,倒了一杯平时爱喝的江小白,吞一口下去,沉浸在口中的清香柔和,一下子好像舒缓了不少。

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叫“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时,这江小白化作我的朋友,无人倾诉时,还好能借着酒意,短暂地逃离一下。

一觉醒来已经是中午了,出门父亲正在张罗着做饭。

“醒了啊,洗漱下吃饭了”语气还是往常的平静。

中国家长们道歉的方式,就是为你做一顿饭,桌上全是你爱吃的。这是传统家庭里不约而同的默契。

“多吃点。”他机械地给我夹了口菜。

当我还在为昨夜的争吵感到纠结时,父亲首先做出了让步。我思索着,也许这才是家的感觉,吵吵闹闹,在下一秒又能和好如初。过去的冷漠、一味的抗拒让我太久没有体会到“家”的温度。我们终将独立,在此之前,为何不多给父母一点陪伴,留下生活的足迹?

“好。”我装作努力地多扒拉了几口饭,回应给父亲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