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家谱文化那些事
我们家族, 每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都是祠堂挂家谱嘱子的日子。那一天,家族里的男丁都有人会去打扫卫生,挂灯笼,挂家谱嘱子。随意插一句,愿意去祠堂干活的人很少,几乎每年都是那几个人。无论老少,有钱人或者当官的人来得很少,来干活的都是普通人。这些都是题外话,也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大众。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兴衰的记忆,在国人心目中有很崇高的地位。有道是穷修坟,富修谱。家谱并不是所有家族都保有的,只有家族物质条件富裕了,才有精力修家谱,这也是一个工作量浩大的工程。历史上大规模修家谱最早出现在明朝,所以我们现在大多看到的乡村家谱多是从明朝开始,甚至很多都是从洪洞县迁民开始。
看过永年县很多家族的家谱,大多都记录了从哪儿里迁来,因为什么原因迁徙?高祖是谁?兄弟几个?后世中,出过几个官员?又有几个后代迁到哪些地方?家谱中记录所有男丁名字,配几个媳妇,生几子。
比如永年县小西门赵氏家族族谱,就很完整。高祖赵贵,世袭山东青州,任济南总旗牌官,因为燕王靖难,战败逃往河北威县,后相中永年县风水宝地,转赋税至永年县双陵社第七甲,也就是现在的临洺关小西门,从此扎根,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大家族。后世出过多名官员将军,其子孙也迁往全国各地。
回头再说我们家族的族谱,高祖不计。也就是说,我们的族谱没有完整的开头,从哪里迁来,始终是一个谜。三世祖,明朝崇祯年间十年当过山海关都司,家族传承叫侯爷。我猜测有可能就是三世祖晚年间修的家谱,所以也记不得最早的高祖,爷爷辈已经是他能回忆出来的上限,或者又有别的原因。三世祖有明朝的委任状,根据年代推算,我们家族有据可算得历史,也就到了明朝末期1600年左右,和洪洞县大槐树有200多年的时间差。很有可能不是从山西迁来的。多是从周边附近村迁来的。
再说人口的变化。我们祖上有过几次人口兴旺的年代,结果过了三四世,大多男丁无子。从明末到光绪帝,只有一支子系传了下来。清末民国初年,国子辈男丁也有十多家,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只有三支有后。可能是战乱,可能是贫穷,还是别的原因,无从得知。传下来这支,有一定的家底。在邻村西苏村清都观的老石碑上记载,我们祖辈曾经给大庙捐款1000个铜板,还有一个捐了200个。只到现在,我们家族男丁也不过100人,实在是人丁不旺。这从家谱上也可以看出来。
人挪活,树挪死。同样人口不旺的双陵村陈家和霍家。都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老话的科学性。双陵陈家和霍家都是本地土著,迁徙过来的历史远在明朝以前。可是人丁一直不旺。只到现在,陈家还是一户,孙子辈有7、8人,而明朝从双陵村迁徙永年县西部何庄的陈氏兄弟,早已经繁衍成一个新的村庄,西陈庄,人口至少上千人。再说霍家,在世的男丁人已经很少了。反而是清朝迁徙到西洞头的霍家成了气候,怎么也有十多家,百十口人吧。现在也建了一个霍氏祠堂。
家谱中还有很多的故事,等待着我去慢慢研究发现。因为没有修过家谱,很多事情都无从谈起。家族中修过家谱的爷爷们今年给我说,这里面的故事很多,都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
不知道别的家族家谱中有什么的故事,又有什么不同于别的家族?
更多信息请进:陆氏家谱 http://www.51chapu.com/x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