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大的尺度上看,国内冷链物流系统的社会效率远没有满足需求。中国国内目前在果蔬、肉类、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22%、34%和41%。对比欧美,这类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已经在95%以上,其中肉类已达到100%。对比发达国家,中国冷链的实际应用效率远远不够。
  这是由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这个行业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均,行业发展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物流系统在整个社会体系之内发挥作用。
  在基础设施方面,冷库是控制温度的核心之一。但目前国内冷库资源的供需失衡。一方面,这个失衡关系体现在冷库体系内部。现在的冷链仓储趋势是,更多的生鲜农产品、短保预制食品,需要的是低温仓库周转,而这类仓库相比冰鲜类冷库数量更有限。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冷库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大量冷库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及中部发达地区,而国内还有大量特色农产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地区,这些产地的冷库资源严重匮乏,一些优质农产品短期内很难面向全国市场销售,即使实现了全国销售其品质也会大打折扣。
  以水果为例,所有水果自采摘下来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败。水果是一个生命体,采摘后要根据它的特性做预冷处理。绝大部分的水果,如果不经过采后处理是无法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对于水果这类商品价值高的农产品而言,产地冷库的预冷处理,有助于提高水果品质,这是提升其商业价值的重要环节。
  大数据基础设施表示冷链物流的整体缺陷造成其社会化服务能力薄弱,同时也限制了对应产业的发展。对照欧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系统,国内在整体效率上仍然落后一大截。在冷链物流行业分工细致的美国,客户只需要在各个环节找到对应的专业服务商,便可以组装出一套符合自己需求的全程冷链服务方案。在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荷兰,发达的运输网络作为支撑,和标准化高的保鲜、加工体系,有效地压缩了生鲜产品的流通环节,并降低了损耗。中国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一定的漫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