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运营平台是怎样实现客户细分营销的?
在稍微接触CDP数据中台系统后,许多人对CDP数据中台系统的营销方式产生兴趣,但是又不是特别了解,本文创略就CDP数据中台系统是如何实现用户细分来进行分析讲解。 车主运营平台系统在营销前期,收集并预处理了相关用户数据,那正式展开运作后,他又是怎样进行用户细分的呢?创略采用建模和打标签的方式来实现。 1 CDP数据中台系统的客户建模 创略的客户建模实际上是基于CRM系统中经典的客户细分思路,大致包含以下几种模型。 基本模型:依据用户性别/年龄/地区/收入等基本属性维度进行的客户细分; RFM模型:依据最近一次消费(Recency) 、消费频率(Frequency))和消费金额(Monetary)三个消费特征进行的用户细分; 生命周期模型:依据引导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类比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时间维度进行用户细分 ; 价值模型:依据用户消费金额高低进行用户细分(通常消费额高的用户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高价值); 忠诚度模型:依据用户购买频次的多少进行用户细分(通常购买频次多的用户意味着对企业有高忠诚度)。 2 CDP数据中台系统的标签体系 所谓打标签即是基于用户数据(基本属性+行为数据)为用户建立特征属性说明。系统自动从标签库(当热也支持手动)选取标签与用户进行匹配,并以标签进行用户细分。常见的电商标签体系包含: 1)基本属性:依据用户性别/年龄/地区/收入等基本属性维度进行的客户细分(与客户建模中“基本模型”类似); 2)购物兴趣:依据用户历史订单的商品类别进行客户细分; 3)购买意愿:依据用户的购买意愿强烈程度进行客户细分;如果用户在某商品推广内容下点赞,或者直接将某商品加购(只是举例,并非穷举),那么则认为用户对该商品具备购买意愿。 4)消费能力:依据用户购买力的高低进行用户细分;“消费能力”与客户建模中“价值模型”并不一个概念。 “价值模型”的评估数据来源于用户在企业自有平台的消费记录,但是标签体系中“消费能力”的评估数据来源可能是第二方/第三方平台。是可能出现某用户被标签标记为“高消费能力”但是在价值模型中却是“低价值用户”。 比如从第二方平台获取到某用户住址在一高档小区,我们合理推断他是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但是他之前并未在企业自有平台进行过消费,对企业来说他属于低价值用户。 5)消费习惯:依据用户历史订单的特征信息进行用户细分;比如某用户总是先关注商品,等待其打折时才会购买;再比如某用户常常在每月的固定日期购买某类型商品(周期购);这些订单特征都可以作为用户细分的标签。 6)关注内容:依据用户购物车详情/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等汇总得出的商品类别进行用户细分; 7)会员信息:依据用户是否为平台会员,是否享有特殊权益进行用户细分。 名创优品标签体系 3 用户细分的动态/静态选择 创略通过客户模型和标签体系实现用户人群细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是一直在变化的。或许当下某些人属于某个细分人群,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可能不再满足该细分人群的条件了,同时之前不属于该细分人群的某些人又满足了条件。 所以对于后面的环节,即报表输出和数据应用,可能面临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采用动态数据或者静态数据。则要求CDP数据中台系统具备数据定期刷新能力,开启则意味着动态用户细分,关闭则表示静态用户细分。 我们将相应板块加入CDP数据中台系统应用架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