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科创园区生鲜电商企业迎来短暂繁荣,但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并不是生鲜电商企业发展的强心针。从短期看,生鲜电商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最初一公里”中采摘、加工等环节人工不足,导致成本上涨;
  二是交通运输和物流速度受疫情影响较大,难以确保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
  三是生鲜电商企业和生产者缺少直接联系,货源不稳定,断供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最后一公里”体验较差,主要是配送员不能进小区,且配送时效性差。随后几大电商平台推出了“人才共享”计划,大大缓解了疫情期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从中期看,疫情虽然让生鲜电商平台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增量用户,并培养了线上消费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鲜电商渗透率。但疫情结束后,用户会恢复“理智”,只会留下1-2个体验好的平台,很多用户会流失。如何留住增量用户,将成为生鲜电商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尾部企业将加速淘汰出局。
  从长期看,供应链脱节、冷链运输发展滞后,生鲜产品标准缺失、品质和成本管控难等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并成为制约生鲜电商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生鲜电商企业要乘势而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各级政府部门也要把生鲜电商作为关系到农民“钱袋子”和居民“菜篮子”的民生工程来抓,在冷链物流、供应链、标准化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支持。
  一是优化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加大田头集货、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冷链物流、集货仓储等配套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生鲜电商提供冷链服务。支持生鲜电商企业在城市社区设立生鲜配送点、便利店、自提点和提货柜。鼓励生鲜电商企业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满足城市日常消费的“批发市场+宅配”模式,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提升配送时效。
  二是加强供应链建设。普洛斯经理表示要加强产地与上游供应商的直接合作,产地直采缩短供应链,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消费者获得实惠。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环节的紧密性和敏捷性,推动生鲜电商供应链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智能化联结。
  三是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统一的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规范,同时联合企业和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加快生鲜农产品标准化进程。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和信用评价机制,确保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买得放心、吃得安心”。